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“白沙镇人民政府”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?
继续访问放弃
发布机构: | 白沙镇人民政府 | 生成日期: | 2014-09-23 08:44:43 |
古朴的自然村大岭里是名副其实的博士村
江门现在哪个app能买足彩白沙镇西村作为“博士村”早已闻名遐迩,并在侨乡传为佳话。这条村庄究竟有多少博士?为什么会出如此多的博士?记者怀着好奇的心情,走上踏寻之路。
西村子弟博士多
初到白沙镇,在寻访的第一站——白沙侨办,首先消除了一个误解:博士村“是乡而非村”,称“乡”更为准确。据白沙侨联会代主席黄鼎芬透露,当时有关博士村的报道,多把西村当成一条自然村来写,有失准确。西村在白沙圩北部,距离台城33公里,东邻龚边,南望茶园,西接开平,北靠百足山,现有人口3500多人,有5900多人侨居海外。目前,西村本身就是一个村委会,今年年初,西村村委会和牛角龙村委会合并,成了一个下辖32条自然村的庞大的村委会。
黄鼎芬介绍,“博士村”成名,和当时所处的时代有很大关系。改革开放伊始,西村子弟早已遍布加拿大、美国,他们作为第一代华侨的后代,在国外接受了较好的教育,并且在外国获得博士学位的不在少数,因此,家中的亲人会自豪地宣称自己家中有博士,因那时博士在中国还是“稀有资源”,因此“博士村”不胫而走,声名在外。
1985年,黄鼎芬亲自组织了一次博士村的普查,对象是西村、牛角龙等20条自然村,当时西村、牛角龙还属于两个不同的管区。那时,工作人员挨家挨户进行登记记录,凡是有人说“某某是博士”,就登记在册,因此,准确性不是很高。当时普查的结果是,这20条自然村共有博士41个,硕士13个,学士21个,而其中西村有博士32个,硕士10个,学士2个,尤其以大岭里最多,共有博士13个,硕士6个,学士1个,因此,大岭里应该是名副其实的博士村。在这次普查中,博士的专业涉及原子能、电子、法学、经济学、化学、医学、文学等领域,其中,记录在册、年纪最大的是平阳里98岁美国化学博士黄祺彪,当时已经故去,而最年轻的博士是27岁的加拿大法学博士黄健荣。
虽然这次普查有失准确性,但的确为研究西村博士保留了最早的第一手资料,而以后见诸报端的关于博士村博士的数量统计多以此为依据。
“博士之家”并不鲜见
在西村人眼里,博士村就是指自然村大岭里。大岭里坐落在百足山下,与绍宪小学毗邻,现有居民300多人,侨居海外的有400多人。青青稻田环绕着古朴的大岭里村庄,显得整洁而安静,村前是清澈的池塘,四幢三层的欧式洋楼坐落在村头。
提到村中的博士,村里的老人都知道黄国华“一家三博士”。黄国华的长子黄昌荣,是加拿大医学博士、内分泌专家、卡加里埠大学的著名教授;次子黄远荣,是加拿大农业化学博士;黄健荣是黄国华的三子,是加拿大法学博士。据西村村委会党支部书记黄林生介绍,黄昌荣多次回国讲学,被广东省人民医院聘为名誉教授,回国讲学之余,间或回来探望村中的祖屋。
自然村南阳里是西村另一个有名的博士村,该村黄培坤“一家两代六博士”,堪称“博士世家”。黄培坤长子黄朝翰,是英国经济学博士;长媳简丽中,是美国社会学博士;次子黄朝勋,是加拿大化学博士;次媳陈婉娴,是美国化学博士;黄朝翰二子黄天荫、黄天华,均为美国医学博士;黄朝宗(黄培坤三子)的两个儿子黄天权、黄天蔚,现就读于美国大学。据村中老人介绍,黄培坤是中医师,1964年由香港携儿子移民加拿大多伦多市,在多伦多早逝,其夫人马碧芳负责儿子们的教育。据黄林生说,黄朝翰曾在南阳里生活过一段时间,之后去香港就读,其弟弟黄朝勋还曾就读于绍宪小学。
绍宪学校:尊师重教的缩影
“我们学校坐落在百足山下……培养了博士人才名扬四海人人夸……”这是在踏寻之旅的最后一站——西村绍宪学校听到的该校校歌。绍宪学校(即现在绍宪小学)坐落于百足山前,与大岭里毗邻,阡陌交通,鸡犬相闻,平原沃野,风景怡人。绍宪学校,据传创立于1908年,昔日校舍由三间大祖祠堂合成,“里面像迷宫一样,很大”,当初在此求学的现年70多岁的黄老伯说。
绍宪学校有没有博士的身影?记者并没有发现有关这方面的文字记载,但追溯绍宪学校近百年历史,我们或许可以发现,西村历来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。
西村飘洋在外的乡亲,不仅重视自己子女的教育,而且还捐资助学乡里,重视家乡的教育,绍宪学校就是西村华侨尊师重教的一个符号。据说,绍宪学校由华侨捐资兴办,当时,教师薪俸很丰厚,但对师资要求很严格,务求真才实学,并要求学生一律住校,从小学英文,并且注重品德教育。沿着绍宪学校的历史足迹,会发现到处都有华侨捐资助学的身影:1972年,三间大祠堂改建为平房校舍时,旅港乡亲黄耀栋出钱出力带头捐款;1987年旅美乡亲黄松锦独资兴建“风仪楼”;1999年,重新建造新校舍,旅美实业家黄卓林捐资100万元建教学大楼,黄道益捐建科学大楼……
正如黄卓林在绍宪学校新校舍落成典礼上所说:“小学教育是人生的基础教育,我将它比喻为建筑的地基,没有稳固的地基,难成高楼,所以,要我们的后代将来成大器、做大事,必须打好良好的基础教育。”“这些其实是华侨捐资助学精神的总体概括。”绍宪学校副校长马沃华说。马沃华认为,尊师重教已经融化在西村华侨乡亲的血液里,他们不仅重视自己子女的教育,还关心西村的教育,这种捐资助学、尊师重教的精神,应该是窥探“博士村”之谜的一扇窗吧。
教育界人士认为,“博士村”实质上是西村留洋史的一个缩影,是西村华侨史的一个鲜活的例证,是台山华侨史中浓重的一笔。(来源/江门日报)(编辑:李清芬)
凡本网注明"稿件来源:台山政府网"的所有文字、图片和音视频稿件,版权均属台山政府网所有,任何媒体、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复制或转载。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、网站,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"稿件来源:台山政府网",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。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,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,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。如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作者速与本网取得联系。本网未注明"稿件来源:台山政府网"的文/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,如其他媒体、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,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"稿件来源",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
联系方式:0750-5524538邮件:ts686@126.com